如今,AI正以锐不可当之势重塑着高校教育的肌理。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,让知识传递跳出课本的局限,化作可交互的数字场景;它搭建起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实践场,让学生在AI生成的模拟环境中提前演练职场技能;更重要的是,它像一位智能向导,精准对接学生的成长需求,让个性化培养从口号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。在这场教育变革中倍加网,AI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名词,而是激活教学活力、拉近校园与社会距离的关键力量,推动着高校从知识传授的“单向输出”转向能力锻造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在这样的教育浪潮中,广州新华学院凭借二十年的积淀,走出了一条“三早”+AI赋能的特色之路。学校将“早立志规划人生、早理论联系实际、早参加社会实践”的理念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倍加网,构建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态,这样的办学模式收获了一众考生的青睐。
从新生入学开始,职业规划就被提上日程,学校开办的“新华学子讲坛”“新华家长讲坛”,请来优秀校友和家长分享经验,再加上AI生涯助手的辅助,为学生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,不少学生刚入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,就像2025年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蔡锦科,从大一开始就朝着考研目标努力,这与学校早立志的引导密不可分。
展开剩余66%广州新华的专业设置紧跟产业需求,开设了眼视光学等贴合社会发展的专业,还与毕马威、科大讯飞、华为等企业合作成立了9个产业学院倍加网,西门子助听器实验室、科大讯飞人工智能认知专业实验室等十余个实验实训平台,以及300多个实践基地,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土壤。这种布局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和设备,比如在AI全流程实训室、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,学生可以参与大模型训练、语音合成等多个领域的实践。
教学上,广州新华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引,采用“问题导向—自主探究—协作解决—反思提升”的四段式教学法,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,在数字场景中淬炼硬核本领。各专业也有自己的特色教学方式,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和“双师”课堂,用真实案例让法律条文“活”起来,法考通过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;药学院的“实验室全面开放”,让大一学生就能加入项目,在“挑战杯”等竞赛中屡获佳绩;行政管理专业的“公共决策沙盘模拟”课程,让学生在AI生成的突发公共事件中锻炼协调能力,还孵化出多个竞赛一等奖。
人才培养方面,“逸仙新华班”的个性化模式很有亮点,“1人1课表”让学生能跨学科学习又不耽误专业核心能力提升,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还能培养职场必备的沟通协作能力,就像在人工智能行业工作的陈潼飞校友,大二就在行业导师帮助下确定了职业规划,这得益于学校的培养模式。还有产业学院的“2+2”模式,比如广州新华—科大讯飞机器人与AI产业学院,前两年学基础和核心课程,后两年由企业负责实训实习,学生结业后能进入企业人才库,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。
就业情况也很亮眼,广州新华学院发布的信息显示,2024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.83%。药学院实现了就业质量和升学率双高,法学专业法考通过率突出,这些都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。近3年,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427项,校外学科竞赛获奖1121项、获奖人次3145,获得职业资格、技能证书的超过3600人,这些成果都是学校注重实践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现。
在“三早”+AI的赋能下,广州新华学院从教学理念到实践环节都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展开,无论是专业设置、教学方式还是人才培养模式,都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和学生发展倍加网,确实在为学生成长和就业实实在在地努力。二十年的教学积淀,让广州新华学院立足办学目标,书写着产教融合从“技术嫁接”到“智慧共生”的新篇章。如果你来到广州新华学院,相信这里一定不会让你失望。
发布于:陕西省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