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言道,老成都人往往分不清方向,问路时他们倒是能很快告诉你。不过有个奇怪的习惯,就是每次见面富深所,成都人喜欢问:“你是从哪个门过来的?”听上去很奇怪,因为成都的街道上早就没有了这些城门,路牌除外。那么,为什么成都人还是习惯用“门”来指代地方呢?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,了解成都的城门与居住的那些事。
东南西北门的来龙去脉
老成都人常说:“成都四大场,东门牛市口,南门肖家河,西门茶店子,北门青龙场。”这句常挂在嘴边的方位标志,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成都的这些“门”与城市的历史息息相关。
根据历史资料,成都的城门历史悠久,最早在秦代成都城中有六道城门。从秦朝时期的地图来看,成都的城墙范围基本覆盖了今天的市中心区域,东侧为政治中心,而西侧的少城则是商业核心。秦汉时期,成都经济繁荣,成为了当时全国的六大都市之一,酿酒、织锦、铸币等产业都极为发达,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酒器就是明证。
展开剩余82%到了汉代,成都的城门增加到了十三个;唐代减少到八道,而到明清时期,成都的城门已大大减少,只有四道。为了安全考虑,城门通常在晚上关闭,保持城内的安宁。清代的成都城平静了两百多年,但到了民国时期,成都的城门又增加到了八道,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。然而,到了抗日战争时期,几乎所有的城门都被拆除。
尽管如此,老成都人依然习惯性地用这些城门作为地理标志,随口就能说出“我住在西门”或者“今天去南门吃饭”。
01 ▍东门及新东门、东门大桥
东门是成都历史悠久的城门之一,始建于公元591年,今天的东门大桥依然是古老的五孔石板桥。清代时,东门的名称叫迎晖门,寓意迎接阳光,但在日常生活中,大家还是习惯性地称之为东门。东门的位置相当特别,不在东侧城墙的中心,而是偏向东南角。东门与西门之间并没有直接相通,二者的连线呈约35度的斜角,这种独特的设计在全国其他城市中并不常见,可能与秦朝的建城规划有关。
因为东门的位置较偏南,1914年新东门便开始启用,为了缓解交通压力。随着历史的变迁,新东门所在区域逐渐成为了成都重要的交通要道富深所,尤其在抗日战争时,这一带的交通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,武成大街的开通便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02 ▍南门及新南门、老南门大桥
作为成都城历史最悠久的城门之一,南门的地位始终未曾动摇。从秦代建桥至清代,南门一直与著名的万里桥相邻,形成了紧密的地理和文化联系。万里桥不仅仅是成都南门的重要标志,也见证了这座城市从兴盛到衰败的历程。特别是在三国时期,万里桥成了成都南门的交通要道,也是水陆交汇的繁华地带。
万里桥与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交织在一起,给成都的城市面貌增添了不少诗意。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道:“西山白雪三城戍,南浦清江万里桥”,由此可见,万里桥在成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
然而,随着城市化的推进,1995年万里桥被拆除,并进行了重建,2003年又修建了现代化的高架桥。虽然古桥不再,但南门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符号,依然深深扎根在成都人的记忆里。
03 ▍西门及新西门
西门,又称清远门,位于成都城西北的边缘。这个门的位置十分特殊,西城门原本是清代的满城(少城)专用进出口,普通百姓几乎无法使用。因此,成都市区的交通主要集中在南门和北门,而西门的热闹度远不及其他三个方向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1913年四川督军下令开设了新城门,命名为“通惠门”,也就是今天的“新西门”。
这座新城门的设立,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出行和交通流通。到了1981年,通惠门街(路)正式成为成都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。可以说,西门的变迁反映了成都交通的发展和城市布局的不断演变。
04 ▍北门
与南门相比,北门的变化较小,历史上成都的北门一直保持着相对固定的位置。北门,也被称为“咸阳门”,因其与秦国的都城咸阳有直接联系而得名。清代时,中央官员来成都,通常会经过北门进入城内,这也使得北门成为了成都的重要交通要道。
新中国成立后,北门一带成为了重要的铁路枢纽,加上荷花池等市场的兴起,北门逐渐成为了成都最热闹的地方之一,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建筑和规划。
在成都买房的方向
从成都的城市发展来看,历史上的成都并没有严格遵循南北东西的方向发展。实际上,成都的城市扩展和投资更偏向西南方向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,成都的城市建设以天府广场为中心,形成了今天人民南路的中轴线,并且逐渐向南延伸,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今天,成都的发展方向逐步向南拓展。从东门、南门的扩展,到高新区的崛起,成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新的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区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建设和发展。而北门和西门的城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,虽然这两个方向也有不少新的地标建筑,但与南部地区相比,投资力度和规划方向依然有所不同。
总的来说,成都市的购房选择常常与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密切相关。特别是随着新经济活力区的崛起,天府新区和高新南区成为了未来发展的重心。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产业集群,南部地区无疑将继续成为成都的购房热点。与此同时,随着科学城、未来科技城等新兴产业园区的规划,成都市的未来发展将朝着更加多元化和区域化的方向迈进。
尽管成都的城门早已不复存在,但这些传统的方位标志依然在成都人的口头上流传,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的缩影。而随着成都向着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前进富深所,每一个历史悠久的“门”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化与发展,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这些“门”所在的区域将成为成都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