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文明网讯(记者 施华琼)“每个沉迷网络的孩子背后,都藏着一个渴望被理解的灵魂。我的角色是把‘冷的机制’变成‘热的回应’。”6月23日君子配资,在资料堆积如山的办公桌前,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营地教育负责人马滢指着家庭教育AI咨询平台说道,“我们正推进线下服务、志愿者协作与平台内容迭代,让家庭教育支持更系统落地。”
工作中的马滢(中)。
自2017年起,马滢凭借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,用3000余小时公益辅导,年均接触800余位热线求助者君子配资,帮助无数家庭走出因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带来的困顿;她带头研发的家庭教育AI咨询平台,让技术机制包裹人情温度,为3600万家庭打开了网络素养教育的大门;在她的带动下,31万名志愿者用爱温暖着更多家庭,守护未成年人成长。
“我懂那种崩溃又不能倒下的感觉。这份‘懂’让我能不带评判地听家长哭、帮孩子找出口。”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,马滢总能感同身受地化解家庭矛盾。16 岁留守儿童凤儿(化名)曾在热线中哭诉:“我想和妈妈亲近,可她不懂我的‘梗’。”
马滢发现,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上网行为,却忽视了他们对陪伴的渴望。她引导凤儿和母亲从彼此熟悉的话题入手,教母亲用“网络术语”回应女儿,让母女俩的心渐渐靠近。凤儿坦言:“比起虚拟世界带给我的快乐,我更需要的是妈妈的理解与陪伴。”马滢明白现实中的情感连接,才是破解网络沉迷的密码。
少年小军(化名)的案例同样让她难忘。因沉迷上网、成绩下滑和亲子关系崩溃君子配资,小军将自己关在房间三个月。当母亲哭诉“网络毁了孩子”时,马滢从小军喜欢的歌词中找到亲子关系困局的破局关键——“在孤独时,我只想要一个拥抱”。最终,经过马滢的努力,母亲放下偏见,一句“妈妈能抱抱你吗?”让小军伏在母亲肩头痛哭。“我们不是在解决上网问题,而是在重建家庭信任桥梁。”马滢感慨道。
马滢(中)带领团队走进学校,开展网络情况调研及网络保护课。
推动工作的过程中,家长的“认知盲区”是最大阻碍。“很多人把网络当敌人,却看不到孩子用网络逃避背后的情绪需求和亲子沟通缺失。”面对家长的怒吼、质疑、困惑,马滢没有争辩,而是带着志愿者走进社区、家庭,用一次次共情的倾听、一个个实用的沟通方法慢慢破冰。“家长最怕被评判,孩子最怕被否定,先听懂他们的心才是关键。”
如今,在她的发起下,一批由心理咨询师、全职爸妈、法律咨询者等志愿者组成的48支核心志愿服务队,覆盖全国45个地区,在237场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活动中,志愿者向未成年人传递着健康用网理念。
马滢还将多年经验转化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,定制配套课程,为广大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模式,收获反馈有效率达98%。她带头研发的家庭教育AI平台,在10万例数据模型中加入情绪识别机制等,让技术充满温度。通过交互视频等模式,手把手指导家长解决亲子问题,成为无数家庭的“教育帮手”。
从热线“哭声”到家长“掌声”,马滢始终像一座桥梁,连接着技术平台与真实家庭。她说:“未来想深耕‘专业+志愿+科技’模式,培育更多基层志愿者,让他们成为家庭陪伴者、情绪回应者和教育引导者,让科技真正回应每个家庭的需求,为家庭教育提供可靠的系统支撑。”
6月24日,在2025年首次“中国好人榜”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中君子配资,马滢获评“中国好人”称号。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